风华独绝陇籍诗人
阴铿(约511年——约566年),字子坚,武威姑臧(今武威市)人,梁、陈时期著名诗人。阴铿是武威人,怎么入仕南朝呢?南北阻隔,他是如何到南方去的呢?资料很少,这里略作分析。武威阴氏世为大族,在前凉时期,张轨因忌惮阴氏势力而逼死阴鉴,说明其家族势力都大到引起统治者顾虑的地步了。
拓跋焘平定凉州,阴氏子弟多数迁至平城。在平城,阴仲达是协助崔浩修史的重要人物,也是东迁凉州人的代表之一。北魏南迁洛阳后,我们推测,洛阳的阴氏子弟继续南迁,这应该是阴铿入仕南朝的根源。据《梁书•阴子春传》,阴子春祖父(即阴铿的曾祖)阴袭,随萧衍南迁南平(今荆州市南平镇)。由此推理,阴袭可能从洛阳移居襄阳,然后随雍州刺史萧衍南迁至荆州。
在南平,阴铿祖父阴智伯与萧衍邻居,关系密切,官南齐梁、秦二州刺史,于永明十一年(493年)因贪赃被劾处死。阴铿父阴子春,梁武帝时期也任梁、秦二州刺史,侯景之乱中,阴子春力战侯景,但郢州惨败,被苛刻的萧绎处死于江陵。
阴铿出生于仕宦家庭,有较好的学习条件,但他的入仕条件则一般,因为其父、祖都被处死,且祖父因贪赃被杀,这使得家族门第降低,入仕难度增大。正因此,阴铿大概三十岁才入仕(贵族二十入仕,寒门三十),任湘东王萧绎的“法曹行参军”,即萧绎帐下的执法助理。这是梁朝官职九品十八班中最低的一级。此后,他任故章县令三年(有其《罢故章县》诗为证)。这正是侯景之乱时,阴铿身陷乱军,幸好有人解救,他才得以奔赴江陵,为父守丧(因阴子春被杀)。
展开剩余65%梁朝灭亡之后,阴铿流浪于岭南。在岭南,他有幸结识了南方豪族侯安都。侯安都是陈霸先的得力战将、陈朝的开国功臣,所以,阴铿也曾做过一段时间的侯安都幕僚。侯安都因骄奢被杀之后,阴铿失去了依靠,再进始兴王陈伯茂幕府,具体事迹不详。这些都是阴铿落魄的游幕生涯。直到后来徐陵受陈文帝信任之后,引荐阴铿,阴铿才开始进入陈朝的国家官僚梯队中,历任招远将军、晋陵太守、员外散骑常侍等职,官职都不高。但徐陵是一代文宗,他的推介,使阴铿文名大增,最终成为陈朝最有名的诗人之一。
从现存三十余首阴铿诗歌来看,多数创作于其生涯的后期,即侯景之乱以后。这些诗歌“琢句抽思”“务极新隽”“穷态极妍”,风格秀丽,在丽靡浓艳的梁陈诗歌中独开清丽之姿,别具一格,可以看作是梁陈文学的重要创获,也是中国文学走向盛唐的重要津梁。杜甫自称“颇学阴何苦用心”,说自己苦心学习阴铿、何逊的诗歌。杜甫还赞誉李白:“李侯(按:指李白)有佳句,往往似阴铿。”李白的佳句往往貌似阴铿诗。李、杜作为我国诗歌的双子星座,都明显受阴铿诗歌的艺术浸润,这足以证明阴铿诗歌的重大影响。六朝文人多如过江之鲫,但深刻影响了李、杜的,能有几个?
我们试举阴铿诗一例,《晚出新亭》:
大江一浩荡,离悲足几重。
潮落犹如盖,云昏不作峰。
远戍唯闻鼓,寒山但见松。
九十方称半,归途讵有踪。
这是侯景之乱后期,身陷乱军的阴铿步出建康城,在江边新亭渚凝望时创作的诗歌。经历了侯景之乱的建康城破败不堪,就如同饱经战乱后千疮百孔的阴铿心态。所以,诗歌整体都渗透着一种沉重、昏暗的情感基调:眼前的长江风高浪急,天空彤云密布,山松如画,远处戍楼里隐隐传来金鼓之声。这说明,战火还在延续,道路还在戒严。他不想身陷乱军,可是,回归江陵的路又在何方?年近半百的阴铿,独对着浩渺江山,黯然伤怀。
从艺术效果来看,阴铿用简约、明快又传神的笔触,八句之中,高效地传达了盼归却又无奈的深沉忧虑。他没有大肆铺张离别之悲,而是借助阴沉的景色来侧面烘托,所谓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正是中国诗歌最本色的特征,也是阴铿诗歌的显著特点,当然更是中国诗歌走向盛唐的必由之路。由此来看,李、杜等伟大诗人也深刻受阴铿的艺术浸润,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。
再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来审视,我们会发现,南北朝时期的陇籍作家颇多,留存作品也不少,但真正能像阴铿这样深刻影响、哺育了李、杜等伟大作家的,则罕有其人。
因为陇右的深厚山川和独特习俗,培养出的多是质朴、务实的品性和朴素、简练的文风,一般都注重实用而缺乏文采;阴铿则不同,他生长于荆州,陶冶于江南的华丽文风,出浓艳而不染,最终呈现出清丽隽永、风华独绝的艺术面貌。阴铿应该是南北朝时期陇籍诗人里最为杰出者。
来源:黄河清风
编辑:张安化
发布于:北京市信钰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