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斗机是否适合,关键在于能否满足实际作战需求。作为中巴联合研制的明星产品,枭龙Block3在国际军贸市场上确实大放异彩,但对中国空军而言却未必是最佳选择。
这款轻型战斗机的最新改进型装备了多项尖端技术。其搭载的KLJ-7A有源相控阵雷达堪称空中鹰眼,探测距离最远可达260公里,能同时锁定15个空中目标并引导4枚导弹实施精确打击。配合射程突破150公里的霹雳-15E超视距导弹,使其具备了先敌开火的战术优势。
巴基斯坦空军在2022年新年伊始就列装了首批8架枭龙Block3,装备于著名的第17老虎中队。实战表现同样可圈可点,据传曾在边境空战中成功击落印度空军的苏-30MKI和阵风等先进战机。
展开剩余71%性能方面,枭龙Block3堪称轻型战机中的全能选手。它不仅具备出色的空战能力,还能执行精确对地打击、电子对抗等多样化任务。先进的数字电传飞控系统配合涡扇-13E发动机,使其能完成倒飞12秒的高难度机动。通过采用新型复合材料,机体重量减轻15%的同时强度提升20%,作战半径达1200公里,极速1.8马赫,整体性能已接近四代半战机标准。
在国际市场上,枭龙系列战机可谓炙手可热。巴基斯坦作为主要用户已装备百余架,缅甸、尼日利亚等国也纷纷采购。其成功秘诀在于出色的性价比——相比单价过亿美元的F-16,枭龙仅需数千万美元就能获得相近的作战能力,这对军费有限的国家极具吸引力。
然而,中国空军却从未列装这款自家战机。究其原因,主要在于战略需求的不匹配。中国幅员辽阔,需要的是航程更远、载弹量更大的重型战机。枭龙800公里的作战半径和3.8吨的载弹量,在执行国土防空任务时难免捉襟见肘。相比之下,歼-10C的1200公里作战半径和歼-20的2000公里航程显然更为适合。
从装备体系来看,中国空军已形成以歼-20、歼-16等重型战机为核心的现代化作战体系。这些战机不仅载弹量大、航程远,还能与预警机、电子战系统等实现无缝协同。若引入枭龙,不仅需要重建配套的维护保障体系,还会增加额外的训练和后勤成本。
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是重要因素。短短十年间,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四代半、五代机装备体系。如今,中国空军拥有歼-20、歼-35等世界一流战机,作战能力远超枭龙这类轻型战机。正如美国、俄罗斯等航空强国,中国空军也选择了以重型战机为主的发展道路。
形象地说,枭龙就像一辆经济实用的小型轿车,适合日常通勤;而中国空军需要的则是能负重远行的重型卡车,以及能应对各种复杂地形的全地形车。不同的作战需求,自然需要不同的装备选择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,中国航空工业已从昔日的追赶者,成长为能够自主研制世界一流战机的行业引领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